把數位內容重新「物化」
作者的簽名、讀者的留言、「書」的分發、生意的經營、及所有擁有此版 NFT 書的人的關係,一切緣於此物帶溫度的互動,均在鏈上及延伸的數位空間實現。數位文字作品從此成為帶著人情味、印著指紋、可供珍藏的出版物。
活在數位世界
有研究結果顯示,現代人每天花在數位內容的時間可高達 8 小時,差不多佔清醒的時間二分之一。時間是人生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人們花如此高比例的時間於數位世界,某程度代表數位世界中的活動已成為真實的生活內容,不再「虛擬」,與物理世界中的生活同樣重要。各種生活的元素漸漸從物理世界向數位世界遷移,例如資產、身份、社交、學習、娛樂等等,這是大勢所趨。
文字,作為人類思考、交流經驗及傳承知識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正急促地以數位的身姿呈現於生活中。人們漸漸習慣閱讀電子書和上網讀新聞,紙本書及報紙的市場日漸萎縮。日常社交、書信來往,均以數位格式為主。消化數位文字內容成為人類重要的精神交流活動,甚至比在閱讀紙本書的時間更多。
縱使文字以外如影像、圖片和聲音等媒體格式等越來越流行,無人能否認文字作為所有內容之母的基礎地位。文字很適合用來捕捉作者腦海中的抽象概念,相比其他媒體格式的創作門檻較低,因此能更快產出新內容。人們日常以不同篇幅的文字交流,從短訊息、推特,到書信、詩歌、文章,再到書籍、論文、劇本,文字可說是記錄人類文明的基本工具。
內容的數位化趨勢令文字內容傳播得更快、更廣、更遠。然而在資訊以幾何級速度膨脹的今天,文字內容一方面越來越普及,另一方面卻漸漸失去了一種寶貴的特質:作為構成生活經驗的物件。
文字結合載體,融於生活經驗
誠然,作品最重要的內涵確實在於作品內容本身,然而當同一份作品在不同的人手上,置於不同的環境中,甚至於不同的時代裏,卻能跟周遭產生千絲萬縷的化學作用,帶出無窮的延伸意義。例如一本經書能團結整個民族,一部小說能啟發一整代人,一輯漫畫能成為不分地域國界的集體回憶,同一齣電影,在家中觀賞和在戲院觀賞的效果便已截然不同,跟親人、朋友還是戀人一起觀賞又是完全獨特的體驗。當一百個讀者閱讀了同一篇文章,便會開展一百段完全不一樣的後續故事。
從作品被第一位讀者閱讀過的那一刻起,作品便不再只屬於創作者一個人,而跟讀者關聯。作品與不同背景的讀者互動,與讀者的生命交織,成為讀者人生歷程的一部份。讀過同一份作品的人可能被同一段文字啟發,所以文字的影響不僅限於個人,更對群體,甚至可以說生活都是混合不同文字作品的二創。
文字就算沒有載體,一旦刻於記憶,或化作意識形態、價值觀、知識和信念,仍能對人和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力;然而結合載體卻讓文字衍生出內容以外的其他意義。在物理世界中,就算是外觀一模一樣的量產物件,例如杯子、㓮像、衣服、玩具,書籍等,仍是唯一的物件,而且會跟時間和環境融合,隨着跟人的互動產生只屬於該物件獨有的變化,並注入個人以至群體的情感,延伸出其內容本身以外的意義。當文字作品刊於紙上、或釘裝成書、或刻在碑上,文字連同它的載體便成為世間獨一的存在,擁有該作品的生命軌跡,並能附上曾與之交錯的人事物的痕跡。例如朋友親筆在書背簽上名字、附加留言、並於某值得紀念的特別時刻所贈的書,天下間只此一本;作者起草一本小說的手稿,獨一無二。
然而內容數位化雖然增強了內容的傳播能力,卻弱化了內容於生活經驗中的存在感,這現象源於數位內容的本質:能輕易被完全複製、不需物理載體。數位內容於是少了一個介入生活與情感的支點。
在基於區塊鏈的 NFT 技術的加持以前,數位內容並不具備「唯一」的特性;但如今 NFT 重新把數位內容「物化」,讓每一件基於作品而生的「物件」可擁有獨立的生命軌跡及延伸意義。
藉物件延伸的故事
數位內容的「物化」雖然提供唯一的屬性,但這獨一性本身未必有很大意義。例如我們可以說,世上每顆石頭都是唯一的,但這唯一性並不必然令每顆石頭都有意義;然而「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於此地立石為記」則必須跟特定一塊石頭關聯才有意義。由此可見,「唯一物件」的意義是跟創造、使用、或擁有它的人互動以後才產生的,例如名人坐過的椅子,作家簽了名的書,朋友寄來的信件,在廣場上揮動過的旗子等等,延伸的故事都與人及特定的時空有所關聯。物件的延伸意義無論多麼渺小,都無法跟人切割,因為故事正正就是跟人有關的任何敘事。
故「物化」了的數位內容必須具備能持續承傳擁有者故事的特質,才能達到豐富作品生命的目的。過去數年,橫空出世的 NFT 雖然為數位內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獨一物件的新標準,但大部份專案卻只聚焦於稀缺性所產生的獨特社群地位及隨之而來的升值潛力,忽略了內容與載體結合並融入生活後,內容的生命提升至另一層次的巨大效果。
基於文字作品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利用區塊鏈的 NFT 技術為數位內容提供的唯一性把數位格式的書和文章「物化」,承傳擁有者刻於物件之上的痕跡以使文字可與個人、群體及時空互動並產生豐富的延伸故事,便是「Writing NFT」的底蘊。
董啟章,首位以 NFT 形式發佈小說作品的華文小說作家,早於其十八年前出版的小說最後一章中寫了以下一段文字描述實體書在內容數位化浪潮中被「非物化」的消亡命運,且在十八年後的今天以實際行動,把書以 NFT 的形式進行「重新物化」的工程實驗:
我發現在我的個人物件史中,遺漏了一個關鍵而隱蔽的環節――作為物的書 。因為書不是抽象物,不等同於它的內容,不能簡化為它所包含的文字或圖片,而必須是以一個實在的物體的形態存在,融入一個人的人生經驗裡去。書必須是某一本書 ,而不是某部著作 的純觀念上的顯現。它是 book,而不是 work,或者 text。在邁向無紙化、數位化出版的時代,書這種物面對著消亡的危機,或者至少是變成無足輕重的殘留物的威脅。在物件史中,物件的消失也許並非最可怕的結局,它的非物化可能才是最可悲的下場。由是書不成書而以文本電子檔案殘留下來,是令人不忍卒睹的景象。於是,我必須用盡最後的努力,在文字工場的想像模式裡,為書進行重新物化的工程。當中包括前代人的書 、同代人的書和後代人的書 。
讓故事成為收藏品
董啟章的長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是一個關於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故事骨幹以 13 件物件串連起來。小說的內容充份體現貫注了人情、歷史和生活經驗的「物件」,在人與人之間微妙關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董先生十八年後再版此書,特別添加了第零章描述 "NFT" 這種物件,極富深意,因為數位世界幾十年來難得首次出現了對數位內容「物件」的共識。讀第零章 "NFT" 時尤如進入愛麗絲夢遊的仙境,所有難懂的區塊鏈技術概念均以別開生面的寓言象徵出現於幻想世界中,擁抱去中心化運動的朋友尤能共鳴。
而這部著作的擁有權憑證,正是 NFT。作者的簽名、讀者的留言、「書」的分發、生意的經營、及所有擁有此版 NFT 電子書的人的關係,一切緣於此物帶溫度的互動,均在鏈上及延伸的數位空間實現。數位文字作品從此成為帶著人情味、印著指紋、可供珍藏的出版物。
我們稱這數位內容的樂土為 Liker Land。
《從新浪潮到新本土》新書上架
鄒崇銘博士新書《從新浪潮到新本土 48 部電影裡的香港城誌》現正於 Liker Land 熱賣中!
訂閱《董富記快報》一年,可獲贈書一冊
《董富記快報》正式開始接受訂閱,訂閱可獲贈作者文章的 Writing NFT,年訂更可獲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NFT 書典藏版一冊(原價 USD 37.5)。